词条释义
王连奎,男,京剧净角演员。早年入富连成科班连字科,初学秦腔花面,后从该社教授萧长华、蔡荣桂二君,及助教侯喜瑞学二黄花脸
。能戏约六七十出,以《冀州城》之杨阜,《四杰村》之鲍自安,《四进士》之顾读,《贾家楼》之程咬金为最精彩。1954年3月25日,王连奎生于高邑县北关的一户农家小院,父亲王振海,母亲李三妮。连奎是这个家庭的第四个小孩,他前边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连奎后边还有一个妹妹。连奎的父母都是本份的农民,父亲王振海常年给本村的地主扛长活,吃苦耐劳,与世无争,待人和善。
童年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中度过了。七岁那年,连奎上小学了,在连奎的印象中,小学时候不紧张,主要是学一些简单的算术,背几篇课文,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小学教科书中有许多英雄事迹,读起来震撼人心。连奎自幼生性要强,看到许多英雄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创建了新中国,这些英雄壮举深深打动了他,使他自幼暗暗下定决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做默默无闻的人,要立志干一番事业。因此,在小学阶段,他始终是一个学生和老师都赞赏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小学时候连奎的功课就不错,经过考试,连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高小。 升入高小后,连奎安安稳稳地读了一年书,在69班担任文艺委员,后又担任学习委员(现在谈起来,他非常留恋那段能够不受任何干扰的汲取文化知识的时光)。可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72年底,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上山下乡”的号召,王连奎回到了农业第一线。第二章 家乡建设1979年,刚恢复不久的县法院要实行陪审员制度,经过公社全民选举选上了连奎担任法院陪审员,陪审员不属法院编制,属社会监督司法公正。王连奎到外边闯一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村里仍不放,支书亲自去法院打听情况,回来说没前程,今年用,明年兴许就不用。但王连奎是铁了心要去外面闯一闯了,支书无奈说:“去试一试也行,村里给你留一个付书记位子,你啥时回来啥时接。”
连奎在任陪审员的时间里,积极配合老同志的工作,踏实认真,秉公办事,赢得了法院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依赖。但两年后因政策变动,连奎不得不抽身而退。连奎回到了阔别二年的北关村,仍然在大队担任干部,这时候是1981年。到第二年,农村土地改革,原来由队里统种统管的局面变为分散到户,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土地都按人均数平分到户,愿种什么种什么,缴够公粮,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也鼓励搞多种经营,农忙之外的时间还可以做小买卖,各家各户都忙起来了,村干部则轻松了,不安排生产,不用组织劳力,不用记工分,不用分余粮了。过去忙得焦头烂额,一下子变得无事可干了,王连奎有几分失落感,他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今竟无从下手了。
后来,村班子明确让连奎把小学管起来,因为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搞好教育质量一时间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连奎对北关小学是有感情的,当年高中毕业回村后,支书就让他当了9个月的代课老师,后来调他出来任会计,他还一肚子委屈呢。如今,9年的时间过去了,连奎再一次踏进了这个校园。 王连奎把小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安排和整顿,对全校的老师实行聘任制,不合格的教师辞退,师资力量不足再从社会招聘,第一步先把教师队伍稳定下来,随后制定了一些奖罚措施,内容包括:全校区年级统考,取得学区一、二、三名的重奖,排名在倒数第一、二名的处罚,连续二年不能改变落后面貌的老师解聘。年终评比发奖,评奖大会搞得很隆重,一是贴大标语表彰先进教师,二是大队全体干部、学生家长参加,大张旗鼓的营造奖励气氛,使教师互相促进,齐抓共管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另外对毕业班的老师,每升入初中一名学生,奖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每人10元,奖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连奎主抓小学教育的短短时间,使该项工作从原先的落后状态一下子跃升为先进学校。这一年,全县在东塔影召开教育改革现场会,由王连奎代表北关大队介绍了如何整顿教师队伍,如何支持学校工作,用什么标准进行奖罚等经验和做法,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北关村管理学校工作取得成绩,这是连奎担任大队干部期间感到非常自豪的一笔。1988年末,县城建局招聘村镇建设管理员,分派到各乡负责所在乡各村的规划建房。王连奎抓住这次机会要从村里跳出来,所在的城关镇领导正想把连奎换到支部书记的位子上,让北关村的工作再上一步台阶,但被王连奎谢绝了。多少年的农村工作已使他感到单调与平凡了,他真想把放飞的理想实现。这次他终于成功了,城建局把连奎分到了西北营乡。
1989年,王连奎在西北营乡大院上班了,他的身份是村镇建设管理员,主要工作是给各村搞规划,让建房户按规划建房,所里的三个人都属城建局派驻人员,但工资在乡里开。日常工作还要听从乡领导的统一安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催粮派款。到这一年的下半年,乡里设立司法所,因为有在法院的两年工作经验,乡领导让他兼任司法所的助理员。第二年即1991年,西北营乡成立了土地所,王连奎又兼土地管理员。到乡里工作不到两年,他已身兼三职。各口都有一大堆事,连奎又愿意样样都干好,紧张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往往是半月二十天都不能回家。 村镇建设规划的目的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把街道拉直拓宽,各户的宅院大小一致,统一高度。西北营乡辖内规划最早的有东张村和东塔影,设计规划确定后,各户必须按照指定的方位建房。上边有了设计,但老百姓的旧观念还一时改不过来,原来地方小的,愿意执行新标准,而旧宅院大的,就想在翻盖的时候保持原有的面积。农村规划图好画,执行难,要拆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屋和宅基,挪地方建房,自己的老宅让给别人去盖,真是如同挖自己的祖坟一样难以接受,但旧村规划必须打破原来的格局,这样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连奎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上跑土地局,下到村里给村民做工作。由于对这种大规划不理解,有的村民写信告到市土地局,市土地局到东塔影村做了调查了解,连奎亲自起草了《关于西北营乡东塔影村整体规划的情况说明》向市土地局做了汇报,平息了这场风波,给这个村的大规划铺平了道路。 东塔影的规划步入正轨后,接着又搞西塔影,第一步的开街就是一个大硬仗,涉及的拆房户有40多家,王连奎他们做通了大部分人的工作,对个别的死硬顽固者施行强制措施,调集城建、司法、法庭、派出所四方面力量强行拆除。西塔影的开街,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 西驿头宅基地发放不了,好多户人家都是几代人挤在一个宅院里,很不方便,亟需发放一批宅基地,但发放丈量几次都不能成功。村里矛盾多,老百姓说村干部不公,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倒有一份,意见纷纭。问题反映到乡里,乡里派连奎和郭玉申出面解决,俩人到村里做了一番调查,确定帮助该村发放宅基地,由县土地局和西北营召开联席会,批给西驿头一部分宅基地,但这些地方该给谁,如何避免已往的反对意见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连奎提出:一是放地方的决定权由乡村共同掌握;二是增加透明度,先让各户写出申请,然后将各户条件张榜公布,让群众代表监督发放。这个办法得到一致同意,一下子平息了各方矛盾,房基地顺利地批下去,解决了这个村多少年争执不休的老大难问题。 连奎在西北营乡工作6年中,曾包村南塔影、宋家庄、东塔影、西塔影、王家村、西北营、西驿头,他以不畏艰险的精神和灵活高超的领导艺术,将这些原本是落后的或老大难村拉出泥潭,走上通达的坦途。 南塔影村在生产队和人民公社时期还不算个穷村,但农村土地改革包产到户之后,渐渐就落后下来,公粮没人缴,三提五统收不上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偷生、超生。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工作总是上不去。连奎和司法所另外两个人被领导指定包下这个村。到村里后,连奎首先到农户家中了解情况,与老百姓谈心交朋友,通过调查发现,这个村自土地承包到户后开始走的下坡路,三提五统收不上来的主要因素是村里的基础差,百姓穷,所谓“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这是当时这个村里的风气。怎样才能使老百姓摆脱贫困成了工作的重点。他们发动群众进行如何才能脱贫致富的大讨论,鼓励大家多想办法,广开门路寻求致富项目,农业上要求大家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实行科学种田、更新种子、发展蔬菜大棚。由于措施得当,很快改变了这个村的懒汉风气,人人想事干事,广开财源,群众手里有了钱,一切工作自然也就好推动了。 连奎在村里乃至乡里的威望一下子树起来。宋家庄是一个仅有600口人的小村,村子虽小,事儿倒不少。村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家庭势力中的矛盾,几十年来一直在暗中摽劲,从土改斗到文革,又从文革斗到改革开放,仇恨几十年,矛盾至深。曾有村干部葬埋了父亲后被人扒了坟,棺材给偷走不知去向。村里人不但窝里斗,对外也不吃亏,村边修道让宋家庄村里有小拖的农户出钱,这伙人不但不交钱,还上访告状把乡里的书记告倒了。这样的村,公粮没人缴,提留没人拿,儿女随意生。村干部哪一个也干不长,这一派的人上去了,另一派就要闹事找茬。班子不稳,工作就没法开展。乡干部谁也不愿包这个村,乡领导提起这个村就怵头。
王连奎有能耐,让他去试试吧。乡领导把连奎叫过来说:“你在北关村当了那么多年的大队长,还当过支书,这回封你为宋家庄支部书记吧。”乡党委书记封一个村官如此轻松,连奎架得住么,别说去这个村子当支书,就是随便让谁去包村都会小腿发软。连奎沉吟半晌说:“行,只要有领导的支持和配合,我有信心让宋家庄变个样。”书记说:“当下这个村里没有支书,你啥时把新支书选出来,你就啥时回来,选不出来,你就在那个村落户吧。”书记开着玩笑就把这个千斤重担放在连奎的肩膀上,他也想试一试连奎到底有多大能耐。 于是,乡领导就让王连奎当上宋家庄的代理支部书记。面对宋家庄这个特殊的工作目标,连奎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感到有一种责任和挑战的冲动。在他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还从未遇到过如此复杂的对手,这次对他又是一个考验,要么大获全胜,要么败阵而回。领导的期望和信任使他信心百倍,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要想把一个村搞好,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村干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催公粮,收提留,查外孕是必须要做的,这是乡里给各村安排的硬性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但是,做为一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村干部,还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治理村容村貌,维护村里的安定团结做为首要的工作。连奎兼任宋家庄支部书记后,首先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里的吃水井已经干枯多少年了,老百姓平时都是买水吃,各户都在庭院里挖一口旱井,花10元钱买一桶水灌到井里慢慢地省着用,夏天地里有浇地的就不买水了,用小车去机井拉水。连奎召集村班子开会,会上询问为什么老百姓生活中首要的问题怎么会几十年都解决不了。通过众人的发言,才了解到,前几任干部并非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而是怕集资款难收,嫌麻烦,说到底是责任心不强,就这样一拖就是多少年。如今提出打井,两派的人谁都没有反对意见了,他们也早想解决这个问题。会后向村民们公布集资打井的决定,竟听不到一句反对意见,他们对买水拉水早烦了,早就盼着打井买泵了。集资款还没收,为了让老百姓放心,他们先把打井队请过来,安上架子开始钻井,然后分组下去收钱,老百姓见吃水有望,出钱也痛快,集资款很快收齐,打井买泵一同进行,往各家也埋了输水管,安上水笼头。这件事从开会研究到合闸上水,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老百姓说这任干部有决心有魄力有能力管好宋家庄的工作。 村民吃水困难解决了,庄稼缺水的问题还有呢。二百亩地一口井,甚至有些地块就没有井,望天收,有逢时的雨水就收一点,雨水少的年头甚至连种子都捞不回。村里的农户浇地就排队,一轮还没浇下来,第二水又该浇了,为了排队夹塞,各户的关系紧张,争吵不断。像这样为浇地排队而起的纠纷,光靠调解啥时候是个头呀,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连奎在宋家庄代理支书的两年多时间里,为村里打了8眼浇地井。每块地里都有井了,但电力又不够用了,原有的两台变压器功率小,带不动这么多的电机。只得再上变压器。买变压器可不比打井,一万多元的集资,是一笔大款项,农户不愿出,但变压器又必须上。上变压器在当时电力紧缺的情况下没有决心是办不到的,宋家庄村自入社办电以来,多少年没有再上过变压器,历任干部提到上变压器就头痛,在连奎的带动下,这任干部下决心破例大干快上,敢做前几任干部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经过将近半年的跑办,50KV的变压器终于安装运行,解决了村里农业的一大难题。 浇地问题解决了,作物产量就上来了,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到第二年,代理支书王连奎开始把工作向内转移,解决村里的脏乱差问题。宋家庄村子小,只有一条主要街道,但仅有的这条村街道也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当中有一个低洼处,常年积水,大车过不去,小车绕着走,村民出行很不方便。连奎发动村民出义务工平整道路,并从硫酸厂拉了红砂垫平了大坑,又统一铺了一层。 这之后,连奎又将村里的土地进行重新调整。村里自实行责任制分地以来就没有调整过。随着婚丧嫁娶人口的变化,就出现了人多地少,人少地多的情况。催公粮的时候,地少的农户首先就把这一条搬出来,说俺家这么几口人就种着二亩地,还不够吃哩。你们啥时不给地,我们啥时不缴公粮。 调整土地也是前几任干部多次酝酿试行的,但总是不成功。当时是水井少,有井户怕调整后把他调到了无井地,极力阻挠,如今每块都有井,到哪儿都一样了,反对者的呼声就不那么强烈了。于是,这一年,宋家庄的土地重新划分成功。这样一来,不缴公粮和提留的那些人就再也找不到拒缴的理由了。 连奎虽在北营乡工作几年,但并非主要领导,仅仅是一个挂名的乡长助理,却也在情急之下召来参与调解。连奎接手西北营乡计划生育工作后,领着几个计生管理员下到各村摸底,每个村里都建起计生档案,把所有的育龄妇女分为已婚的,一孩的,二孩的,底数弄清,才能知道抓哪儿,有两个孩子的,夫妇一方必须有一个结扎,一孩的妇女要上环,已婚的必须先领生育证才可怀孕。为了这些工作,连奎和他的同事们从早上忙到晚上,常常是到半夜了还不回家,这里所说的家不是有老婆孩子的小家庭,而是乡政府的那个大院。负责该乡的计生工作后,连奎三个月也回不了两次家。在各村逐户走访了解情况,以使档案内容明确无误、真实可靠。做计生工作只靠在白天干是不可能的,比如拿外孕,当事人白天都躲到亲戚家去了,只有晚上才可能把外孕的妇女堵在家里。半夜往回赶是经常现象,有一晚上大雾天,能见度很低,连奎骑着摩托车,车灯往前照不过一米多,在该拐弯的地方没拐弯,连人带车翻到路沟里了。爬上来拍拍身上的土,再把摩托车拽上来,透过迷雾,他才看清刚才是从两棵树的当中钻到沟里的,要是左右偏一点,撞不伤人也会撞坏车。
计生档案录清之后,就可以找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例行的普查当中,一般的村可以每季普查一次,而重点村就要每个月都去普查。 普查工作最难办的还是那些外出打工者,比如东驿头村,有几十户去外地种大棚,常年不回家,这就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些种棚户都是举家外出,他们的情况根本无从了解。为了把工作做扎实做彻底,这年秋天,连奎带领乡站计生工作人员,在东驿头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坐火车到北京机场附近,对在北京承包大棚的育龄妇女进行了普查。由于居住比较分散,地理位置又不熟,因此五天的时间里,他们走访摸排了两个乡的大棚承包户,在当时乡政府和计生机构的协助下,完成了对在北京承包蔬菜大棚长年在外的育龄妇女普查任务,当地出具了计生证明。 这年冬天,全县对二孩以上妇女实行绝育手术,东驿头个别应扎户在北京种大棚,又是王连奎在村付书记的带领下,冒着大雪赴北京动员应扎育龄妇女回县做绝育手术,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天寒地冻,他们一个村一个村地找,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找,做通了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连奎接任计生助理之后的一年时间,使西北营乡的计生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综合考评结果由原来的倒一上升到前四名,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混乱落后局面。连奎因此被评为县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获县委政府嘉奖一次。尽管王连奎几年来干的都是乡里的工作,但村镇规划所的人事权还在城建局。当时城建局的下属单位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自来水公司,另一个就是房管处,尤其是房管处,各项工作开展不起来,房租收不上,工资发不了,内部矛盾重重,人心不稳。局领导决定对这两个所进行整顿,先调郭玉申任自来水公司经理,很快就有了起色,但房管处的领导人选始终定不下来。郭玉申给局领导建议调王连奎来,说王连奎的阅历广,能力强,堪当重任。李局长对召开局务会商定房管处领导人选这件事心里并没有底,大家是否能通过呢?虽然连奎在北营的工作情况也有耳闻,但领导班子成员是否了解此人?当在局务会上讨论此事时,班子成员都一致赞成调连奎任房管处处长,这使李昭社局长出乎意料。
李昭社局长与王连奎并不认识,也不了解,这个人的人品咋样,工作能力如何?一无所知。房管处的领导班子定下来以后,李昭社局长与王连奎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谈话,就房管处的整体工作交换了看法,领导的信任和鼓励激起了连奎对陌生工作试一试的念头,并对如何开展工作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的打算。这就是王连奎就任房地产管理处处长的简短经历。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城建局长、书记一同将王连奎送到房管处,召集全体人员开会,会上宣布由王连奎任房管处处长。在会上,首先是局长和书记对房管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和建议,最后由新任处长王连奎发言,连奎事先也没有准备讲稿,只是即兴演说,现场表态,要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同创业,要求全所同志振作精神,努力工作,要树正气、讲团结,不拉帮派。今后的人员安排要重人才讲实效,能者上庸者下,无论你资格多老,工作上不去就让位。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搞工作,我保证今年不再拖欠大家一分钱工资,同时,在这里也向领导和同事们表态,我们房管所要一年起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翻身。连奎的表态发言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中有领导对他的信任和赞许,有职工们对他的期望和叹服。王连奎接手房地产管理处的第二年,即一九八六年,县政府为了加强对契税的征收管理,将房管处划归财政局。
隶属关系变了,但管理职责和内容没有变,将单位的事业向高潮推进的雄心壮志更没有变。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让王连奎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乡村工作到房地产行政管理,这是一个全新的跨越,为了熟练掌握业务内容,他利用业余和晚上的时间学习政策法规,学习房地产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使自己及早进入角色,全面启动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在公房管理上,连奎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从单纯的收费向服务管理型转化,相继出台了“住户文明公约”以及关于实现住宅区净化、美化、绿化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各单元卫生区域负责制,并配发了必要的工具器械。对多年来积累形成的一些脏乱差区域,他动员全处的同志参加集体大扫除,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增强了员工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给租住户留下了一个好形象。 为了解决住户们反映的突出问题,房管处筹资八、九万元处理了漏雨房顶4000多平方米,油漆门窗2500多平方米,更换锈蚀的上下管道500多米,疏通和铺设上水管道60多处,负责维修的同志们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不怕脏不怕累,哪里困难哪里去,受到了住户们的好评和称赞,仅96年一年,房管处的维修量和资金投入比前十年总和还要多,一下子解决了长期困扰住户的漏雨、跑水、臭水倒溢等问题。 服务型的管理方式形成之后,彻底改善了与住户们的关系,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收费难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一九九七年二月,房管处重新划归城建局,但房管处奋进的脚步没有变,他们讲团结,比贡献,人人争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